2025年10月29日下午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江南大学涩涩视频
万长松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910期“翱翔灵犀学术殿堂”,作了题为《苏联-俄罗斯科技哲学:历史与现实》的学术报告。本次报告会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、涩涩视频
承办,涩涩视频
副院长张云龙主持。

万长松教授以历史分期为脉络,系统解读了苏联与俄罗斯科技哲学的发展逻辑与现实启示。他指出,在整个苏(俄)文化中,科学技术哲学始终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。20世纪20至50年代,苏联哲学从列宁时期的理论奠基,到斯大林时期沦为政治工具并走向教条化;20世纪60至80年代,伊里因科夫、科普宁、凯德洛夫“三驾马车”推动了科技哲学兴起;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科技哲学发生“革命性范式转换”,弗罗洛夫、斯焦宾等“新三驾马车”贡献突出。他特别强调,当代学者卡萨文提出的“科学社会哲学”,与中国学者“社会科学哲学”形成了差异化的研究路径,展现了中俄科技哲学的多元探索方向。

互动环节中,师生围绕“科技与政治、社会的边界”以及“苏俄研究的意识形态边界与中国启示”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万长松教授结合研究实例指出,科技工程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双重支撑。他强调,科研工作应坚持“科研有方向,出版有纪律”,辩证吸收苏联举国体制经验,避免制度僵化。

本次报告逻辑严密、内容深刻,在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。同学们普遍表示收获颇丰,积极分享心得感悟:
硕士生张可欣:万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,为我打开了苏(俄)科技哲学这一新领域的大门。其风趣幽默的讲解与严谨的体系,让我不仅了解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,更学会了如何辩证汲取其遗产智慧,为当下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提供启示。
硕士生贺潇仪:万教授的讲座系统梳理了苏(俄)技术哲学的演进历程,并探讨了对中国发展的启示。这深化了我对科技哲学的理解,也让我反思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与时代担当。我认识到技术是当代核心命题,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洞察社会变迁、把握世界格局的关键视角。
博士生滕洋洋:本次报告深化了我对苏(俄)科技哲学独特脉络的理解。该领域以其学术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展现出持久生命力,其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解决科技问题的宗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作为博士生,我认识到真正有力的学术体系既要回应时代课题,又需坚守方法论根基。
本次报告不仅厘清了苏(俄)科技哲学的发展脉络,更通过深度互动搭建了中外学术对话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,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提供重要参考。
文:郝家荣
图:宋知寰
审核:耿云辉